在推动校企融合的大背景下,实习早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固定时间、固定周期、固定地点的顶岗实习,而是有了全新的面貌,工学交替、岗位养成的实习正逐渐成为主流。
在福建,有超过200处“校中厂”“厂中校”成为职校生的实习点。不少企业为了吸引学生走进工厂,还为实习生“定制”比普通在职职工更优厚的工作条件,让他们在智能化程度更高、工作强度更低的生产线上“打磨”。
“师傅,这台设备我感觉挺好的,没必要调了吧?”
“你没注意到胶枪喷嘴有这么多粉末啊?”
“粉末是多了点,但是设备性能稳定了,生产过程中不再出现跑条了。”
“你还是要多留心细节。”
这是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机械与智能制造专业学生张志锋在厦门一家工厂实习期间,与师傅“较劲”的现场。实习期结束后,他将成为这家工厂的正式职工。
7月28日,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张志锋讲道:“在书本上学到的设备原理被装进了一台台包装机、卷接机,这种感觉很神奇。实习期间,我们要尝试着让自己和工厂里的设备、工人‘同频’,切实提高实操技能。”
“顶岗实习让学生有机会‘遇见’工厂,但‘遇见’并不意味着留下。”该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像张志锋这样通过实习“同频”成功的还是少数。
离工厂越近,越能有更好的就业前景
“在校期间参加竞赛,每年暑假去企业工厂实习,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这是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院长杨开怀对好学生的定义,在他看来,离工厂越近的职校生越能够有更好的就业前景。
记者注意到,在福建诸多职业院校,实习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几乎每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
在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里,有一个挂着“兴航研究院”牌子的“校中厂”,是该校与福建兴航机械铸造有限公司共建的校内产业研究院。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互聘企业导师、共同编写教材、联合科技研发……在该公司董事长陈意贵看来,“研究院的成立是双方整合校企资源的结果”。
利用这个校企共建的产学研用平台,工人成了校园里的“导师”,和这些“导师”一起来的,还有企业想要破解的技术难题。杨开怀告诉记者:“我们打通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链条,平台以项目驱动为主导,在校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企业导师项目中进行项目化的实习,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企业新材料、智慧用电等方面的研究开发。”
从2018年11月成立至今,每年都有多名职校生毕业后选择进入兴航工作。从具备模块化算法商城的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V1.0到智慧国电管理平台,学生以实习生身份参与了多个项目的研发,这个校中厂孵化出多项技术专利。
在这个实习项目中,企业在了解学生,学生也在选择企业,学生与工厂无缝衔接。杨开怀表示:“在推动校企融合的大背景下,实习早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固定时间、固定周期、固定地点的顶岗实习,有了全新的面貌。”
记者了解到,为帮助职校生“亲近”企业、车间,像这样的“校中厂”在福建并不少。福建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工学交替、岗位养成的实习正逐渐成为主流,在福建,全省有超过200处“校中厂”“厂中校”成了职校生的实习点,正在良性运转。
开放实习是为了吸引学生走进车间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陈小奇毕业后进入实习单位福建上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工人。在上润工程中心数控车组,他与师傅们共同从事高端阀门零部件的精密加工。
在上润,一个工龄十年左右的老工人才能当师傅,带一名新工人。车间里有明文规定,学徒不能上手操作,只有“出师”后才行。陈小奇告诉记者,实习期间他就跟着老师傅学习操作流程,跟班调试工艺程序。在他看来,实习让学徒们缩短了岗前培训的过程,加速了职校生与岗位匹配的周期,但这个过程却是辛苦的。他坦言:“一天8个小时站在车间里,确实有些枯燥。”
上润公司的“老师傅”、研发中心主任林玉登告诉记者,职校生好比一个零部件,只有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打磨”,才能变成一个合格的成品,但这个“打磨”的过程必然艰辛。在上润,通过实习留在车间的职校生不到实习总人数的5%,大多数职校生在实习后还是选择了继续升学。不少大企业招聘需要本科学历,这对不少职校生来说是现实门槛。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20届专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有47.73%的毕业生准备读大学本科。在学校学生工作部就业中心工作的黄欢讲道,越来越多的职校生倾向于选择升学,直接进入工厂就业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他认为:“实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习后的留职率不高,只是说明职校生还有更多的选择。”
林玉登告诉记者,虽然通过实习留下的职校生不到5%,企业开放实习也需要付出人均每月1700多元的成本,但上润供职校生实习的大门却不曾关闭。他感叹:“不开放实习,我们如何吸引学生走进车间?”
杜绝“放羊式”实习
“实践性强、技能专业性高是职校生的优势,实习就是为了巩固这些优势。”在福州亨通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江小东看来,职校生在实习期间不仅会“遇见”工厂,也有机会“遇见”一个更优秀的自己,不应当以敷衍的心态“应付”实习。
根据他的观察,在不少职校生看来,进工厂实习意味着混得不好。在不少职校生选择实习单位的时候,工厂也并不是他们的“首选”。谈及工厂,职校生也会有“环境脏乱差,工作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
不少企业为了吸引学生走进工厂,会为实习生“定制”比普通在职职工更优厚的工作条件。江小东告诉记者,进厂实习的职校生一般都会被安排在智能化程度更高、工作强度更低的生产线上,做技术设备维护、品控、检验等工作,并不会被安排到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生产线上。福建省教育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成的实习单位会实施“师徒制”,安排师傅指导学生实习。
不过,这份调查还发现,职校生在实习期间更换实习单位的比例超过80%,有超过40%的学生参与实习没有学校教师现场指导。
福建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放羊式”实习对实习效果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影响了职校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他呼吁,职校应进一步加大对实习计划实施情况的全过程监督,确保教学质量。